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中風之迷(1)


中風之迷(1)

自古以來,“中風”一字,令人聞風色變。
“中風”是一種非死則重傷,後遺症甚嚴重的突發性疾病。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中風”?

西醫學對現今許多的疾病,其中包括了“中風”,都是弄不清其病因;只是知道不知為何會有血栓形成,也不知為何血管會破裂了。所以,在臨床上只可以不斷的給病人服用薄血藥來預防。

可是,在臨床上觀察,這些薄血藥是預防不了“中風”,要“中風”的,服用薄血藥期間也會“中風”;有些病者更因為長期服用薄血藥而導致內出血(這內出血也是“中風”的原因)。

因為沒有人能知道“中風”的真確病因,結果是謠言滿天飛,通街都說自家有預防“中風”藥食,或是偏方。
你若走運,可能給你碰上了真正能預防“中風”的方法;不然,則是自尋死路。

老實的告訴你,絕大多數現代人的“中風”原因,都是自己找回來的。

【黃帝內經】:「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風寒”就是“中風”的真正元兇。
“風寒”就是“外感”,感冒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你可能會問,“外感”與“中風”有何關係?

“中風”這詞不是說得明明的嗎。“中風”就是中了風邪,也就是說人體受了風寒的意思。為何還要將其曲解為被風吹倒的意思,簡直就是畫蛇添足。

由於“中風”是由外感風寒所導致,所以,年紀大的較年輕的易“中風”。
由於“中風”是由外感風寒所導致,所以,中風的年紀也越來越年輕化。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黃帝內經的謎團 (2)


黃帝內經的謎團 (2)


熱的傳遞

【黃帝內經】: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哪裡是中醫學所說的“脾”器官所在?

【黃帝內經】: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根據【黃帝內經】所描述,人體真正“脾”器官應該是指與胃相同功能的消化器官在腹中,除了胃(實際上應該包括胃)這消化器官,其餘消化器官的統稱就是“脾”

脾,這器官位處腹中,其位置當在肝之下,在腎之前、之下;所以【黃帝內經】說:腹為陰,陰中之陰,也;腹為陰,陰中之陽,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也。

在人體中,有兩種陰寒的東西,就是水和脂油所謂物以類聚,這一觀念不但存在於中國的哲學思維,現代西方的科學也說明了這一點,就是油溶於油、水溶於水、生物物種以類聚居、星球的形成以同類物質而聚合

人體中,水和脂油的集聚,根據人體不同部位的寒熱而分佈所以,脂油積聚之處必寒,水腫之處必定更寒

脂肪肝的形成,必定是肝臟寒之故;中端肥大的原因,必定是脾臟寒之故

肝若寒,在胸腹中還有比肝更熱的器官嗎?

所謂的肝寒,不是指肝器官的寒熱,是指人體中樞神經中肝臟(負責肝器官活動的神經)的寒熱
肝臟受寒(神經為病毒所傷),肝器官的活躍程度側會下降(這一現象在心器官更常見),人體的脂油不會被肝臟吸收移除,相反的,會從神經細胞中排出大量的脂油,積聚在那因臟腑寒的器官、部位
這一現象不但發生在肝器官,也出現在心器官、腎器官、血管、骨髓、皮下、眼窩等等不同的部位;更常見的就是出現在腹中腸壁的周圍。所以,肥胖之人,其體必寒。

類固醇可以抑制人體神經細胞的活動,所以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出現一連串與神經細胞活躍性低下的副作用,其中會出現中端肥大、圓面、駝峰等不同部位的脂肪積聚

同樣的,水腫和腹水的出現跟脂肪的積聚也是一樣,只是這現象是更寒的表現

總結而言,人體的肥胖,其重點不在於食物的食量,也不在於食物的脂肪多少,而在於食物寒熱(包括冷凍、寒涼性質)

食物的寒熱如何影響人體?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的謎團 (1)


黃帝內經的謎團 (1)


中醫藥學給現代人的感覺就是抽象,不合乎現代的解剖生理學縱然中醫學能夠解決人體的所有疾病,現代學習西醫學的人也不肯承認這一事實,寧願將治療效果歸入於隨機自然復原,也不肯睜開眼睛去看看真實存在於大自然中的中醫藥療效

二千多年前,中國人對人體觀察入微的程度,已勝過現代人千百萬倍;因為今天的人不能看得懂【黃帝內經】,不但是語言的隔膜,更重要的是對人體運作知識的缺乏和思維的方向錯誤

【黃帝內經】時代的中國人是怎樣去觀察和理解人體的運作?

【黃帝內經】時代的中國人是有解剖過人體,知道人體內所有器官的尺寸和位置的然而,這些死人身上的器官解釋不了活人的真實運作,最終只在【黃帝內經】中簡短的提及取而代之,是能解釋活人運作的五臟六腑理論
透過外在觀察活人的表現,中國古人發現了不同的器官運作、病變,都有一股眼看不見,不知從何而來的東西與每一器官、部位相連因這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古人稱之為“氣”將這“氣”與器官聯繫上來,就是“臟腑之氣”,與不同部位聯繫上來,就是“經絡之氣”

現代解剖生理學與【黃帝內經】所說的人體有何不同?

在解剖死人的結構來說,【黃帝內經】跟現代解剖生理學是一致的

哪為何現代解剖生理學不能理解和接受【黃帝內經】的理論?

這“氣”就是兩者涇渭之分
【黃帝內經】時代的中國人已明白到,研究死人的結構對治病幫助不大這一看法,現在香港的醫學院也體會到,所以也不花費太多的時間在解剖學上,除了外科醫學
中國古人發現,只有通過觀察活人的外在表現,才能正確有效的治理病痛而與活人運作直接相關的,就是這股抽象的因素---“氣”
這“氣”,中國古人發現只有存在於活人身上,當人死了,這股“氣”也再不存在

死人和活人的分別在哪?

中國古人發現死人和活人的肉體結構並無分別,最重要的分別就是有沒有生命的反應,也就是有沒有“氣”的存在、運行。所以,死了的人就是斷了“氣”的人。

這“氣”到底是甚麼東西?
斷了“氣”的人可再復生嗎?

這“氣”就是人體神經細胞的運作。而人體神經細胞運作的根本來自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元氣”、“臟氣”、“經氣”的來源)

現代解剖生理學對神經細胞運作的了解,基本只局限於實驗室中;對活人神經細胞的運作了解甚少,更不要談得上全面了

神經細胞的功能,應該並非如現代解剖生理學所知道的那麼狹窄,只局限於神經脈衝的傳導(信息的傳遞)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神經細胞應該還有更多現代解剖生理學不能了解的功能和狀態,其中包括:
1.     熱的傳遞
2.     水液的傳導
3.     物質的傳導,如養分、神經毒素等
4.     免疫的調控
5.     人體組織生長、發展的調控
6.     病毒的蘊藏庫和擴散的路徑

【黃帝內經】不但描述了這些神經細胞的功能表現,也描述了當這些功能出現失常時表現出來的疾病,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功能的失常這就是中醫藥學的理論,也是現代解剖生理學不能理解和覺得荒謬的原因


甚麼現象可以表現出神經細胞傳導水液的功能?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中藥的作用 (1)


中藥的作用 (1)


在今天西醫藥主導的香港,不但西醫強行將中藥的作用與西藥同等化理解,就連大多數的中醫也認同那些無知西醫這一錯誤的觀念,去理解中藥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許多用藥和服藥上的荒謬觀念和理論

常見的錯誤觀念和理論:
1.     以單味藥物的副作用和毒性為中藥的標準
-        中藥的應用以方劑為用,絕少用單味藥物成方的準則就是要提升療效,抑制無療效的毒性,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        所以,通過正確的辨證論治、正確方劑的應用,在適當的藥量下使用,中藥的治療是沒有副作用和毒性的問題

2.     以單味藥物中的所謂有效成分和西醫藥的藥理作用為中藥的治療標準
-        單味中藥的所謂有效成分,並不等同於其在方劑中的療效和毒性
-        因為方劑經過煎煮後,有不同的化合作用產生,藥中的成分已不等同於單味藥成分中單純的加減
-        在煎煮中,每一味藥提取成分的濃度也有變化,有的甚至提取不了
-        煎煮後,成分鹽(chemical salts)的化合物結構也有不同,這鹽的結構直接影響藥物作用的部位,這在西藥中是非常常見的
-        如西藥的Hyoscine(Scopolamine),其butylbromide(Hyoscine butylbromide)只能用於治療腸胃痙攣,並不能用於暈船浪(motion sickness),因為過不了BBB,進不了中樞神經內。只有用Hyoscine-HBr這種鹽的結構,才能用於暈船浪。這種不同鹽的結構影響同一藥物的功能,是常見的事
-        成分與成分之間彼此的加強和抑制作用,直接接影響藥物的藥理作用

3.     以單味藥物的成分作為煎煮方法的準則
-        所謂先煎、後下的煎煮方法,完全依據單味藥中的成分作用為準則,並不是根據中藥的應用為準則
-        其中一種謬論,就是外感藥煎煮的時間應較短。你看看【傷寒論】中,桂枝湯、麻黃湯煎煮的時間會比四逆湯短嗎?升發的葛根和麻黃不是要比其他藥物煎煮的時間長嗎?還有許多現今大學所教的荒謬煎煮理論,都可以從【傷寒論】中引證校對。
-        由於大部分中藥的應用,並不一定需要其單味藥中的成分

4.     以單味藥物的服食方法為準則
-        由於單味藥物的成分在成方和煎煮後,已有不同的變化,服食中藥的方法不應以單味藥的副作用和效應為準則

5.     以單味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性為準則
-        中藥對腸胃的刺激往往是其療效的表現
-        對腸胃造成不良刺激的副作用,應該通過正確的成方和煎煮移除
-        根據正確辨證論治的處方,對腸胃的刺激是好的反應

6.     中藥飯前、後服食的吸收和腸胃刺激為準則
-        中藥飯前、後服食的服食方法不應以單味藥的副作用為準則,更不應以西藥那套服藥方法為標準

7.     以中藥導致嘔吐為不良副作用
-        嘔吐是中藥治療疾病的其中一種機理若在正確的辨證論治下服食中藥,出現了嘔吐是治病的反應,不應制止嘔吐
-        但現時的中、西醫都以這為中藥的不良副作用,給以制止
-        服食中藥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食藥若是服下的中藥能令人體出現嘔吐,已達到驅邪治病的效果,不用理會中藥是否能被人體吸收

8.     以中藥導致腹瀉為不良副作用
-        腹瀉是中藥治療疾病的其中一種機理若在正確的辨證論治下服食中藥,出現了腹瀉是治病的反應,不應制止腹瀉
-        但現時的中、西醫都以這為中藥的不良副作用,給以制止
-        服食中藥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食藥若是服下的中藥能令人體出現腹瀉,已達到驅邪治病的效果,不用理會中藥是否能被人體吸收
-        我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病人,病人每次服藥後半小時,便會排出啡黑色的屎水,病人以為所服的藥都被排出來,覺得十分可惜。明顯的這並非剛剛服下的藥湯,是腸間的腹水。

9.     以中藥導致出疹或發瘡為不良副作用或過敏
-        出疹或發瘡是中藥治療疾病的其中一種機理若在正確的辨證論治下服食中藥,出現了皮疹或瘡是治病的反應,不應制止
-        但現時的中、西醫都以這為中藥的不良副作用或過敏,給以制止
-        服食中藥是為了治病,若是服食中藥後令人體出現皮疹或瘡,是病邪(病毒)從體內驅除出外的反應,不應制止
-        出麻疹(measles)就是好的例證,只有將麻疹病毒從體內驅除出外(出疹現象),才不會留下禍根,或出現其他的併發症。
-        所有病毒的治療方針跟治療麻疹病毒是一樣的,都是由體內驅除出外(出疹或生瘡現象)。這種治病的智慧,是西醫和現代人都缺乏的;相反的,還將人體要驅除出外的病毒,千方百計的留下來。這就是現代人為何那麼多奇難雜病和疾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0.  以動物實驗作為中藥藥效和毒性的準則
-        不要拿動物實驗作為中藥藥效和毒性的準則。
-        這些實驗都是單味藥的實驗。
-        不要說動物與人不同,就是同一方劑給不同的人或不同病的人服食,也有不同的結果。
-        絕大多數的中藥對其他動物都是有害的,只有對適合的病人有益。因為中藥都是未成熟的果子,或是植物的生存部位,都含有不同的保護毒素。縱然是食草的動物,也不是所有草都吃,是有選擇性的。你有見過吃果子的動物吃酸或苦澀的果子嗎?


一個習醫的人若果從以上觀念和理論去看中藥,這人不但不明瞭中藥正確的使用和藥用理論,就連西藥的藥理也是不清不楚的

所有西藥的設計目標是個別專有的受體(receptors),所有中藥的藥理作用是對某種組織(尤其是神經組織)的刺激,並不局限於個別專有的受體

時下香港的西醫,自己所用的西藥也未能清楚了解,就道聽途說的跟人說中藥的是非,或是說自己有這等知識使用中藥豈不荒謬嗎!

身為一個專業人員,如此無知自大,不但會影響自己的專業形象,也會為病人帶來無窮的痛苦、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