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中醫千年之迷(25)

中醫千年之迷(25)

【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在這裡,看看張仲景用甚麼治療“咽中乾,煩燥
他用了“甘草乾薑湯”治療世人所說的“熱氣”,即是咽喉不適、煩燥

甘草乾薑湯方
炙甘草 四兩,炮乾薑 二兩

然而,今時今日的人卻是聞薑色變為何?
1.  道聽途說的謬誤醫理太多;
2.  以訛傳訛的錯誤訊息太多;
3.  普羅大眾認識正確中醫藥的知識太少,接收錯誤的知訊太多;
4.  為胡亂使用苦寒藥所誤

其實,張仲景治病用藥以溫熱藥為主,以寒涼藥為輔縱然有用寒涼藥為主,也是短暫權宜之法

可是,今天有那麼多的人一服溫熱之藥,便會出現咽喉不適、出疹等等所謂“熱氣”的現象為何?

原因只得一個,就是風寒外束

為何風寒外束會導致“熱氣”?
1.  在風寒外感之初,誤服清熱瀉下藥,導致裡氣虛,風寒內陷
2.  誤用西藥消炎止痛退燒藥、收鼻水藥、抗生素,破壞或阻礙人體正常驅散風寒(病毒)的能力,使得風寒深入隱藏於人體

根據【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治療風寒外感的正確的方法就是溫而散之
【黃帝內經】: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傷寒論】以“桂枝湯”、“麻黃湯”為解表主方是也

當人的外感風寒未散,病者每用一次西藥,或是清熱瀉下藥,即可令寒邪更深入一層病人裡氣若是尚可,其郁熱的情況會更嚴重結果是稍用溫熱藥,即出現“熱氣”現象;甚致於未服溫熱藥已出現“熱氣”現象,如鼻出血、咽喉疼痛等等

然而,最可怕的情況並不是“熱氣”現象,而是寒邪(病毒)深入所造成的奇難雜症當你問西醫,你為何會有這些奇難雜症,他只會說“不知道”;卻不知道就是他的錯誤治療方法一手造成相反的,那幫助你驅逐寒邪(病毒)而導致你出現那些“熱氣”現象的中醫,你卻埋怨他將你弄成不適的現象真是是非不分,恩將仇報

其實,使用苦寒藥治病與使用西藥的止痛消炎藥一樣,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街上任何一人都懂得有些中醫為何捨而不用,偏要弄得病人覺得“熱氣”不可?這就是醫術與醫德的問題

你看那些患麻疹的病人就是好的例子。
麻疹是發出來好?
還是收起來好?
為何會出麻疹?
不就是將麻疹病毒從神經細胞中驅趕出來嗎。


病者要明確知道一個道理,就是若身無寒邪(病毒),斷不會出現“熱氣”那些現象;因為中醫的所謂“熱氣”就是西醫學的發炎現象發炎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是有目標和目的而進行的




中醫千年之迷(24)

中醫千年之迷(24)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何謂陰不足?
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人為何會“惡寒”?
【傷寒論】: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陽脈不足者,是指“寸口脈微”,也就是“陽不足
何為“陽不足”?

陽不足的原因:
1.  陽的生化出了問;
2.  陽氣受到寒氣的耗損;
3.  陽氣外散過度

“氣”以在表、在上為之“陽”。也就是說在表、在上之“氣”不足
人之“氣”本由內()走外,從下()走上;這種走勢的“氣”,稱之為“陽氣”

為何會出現“陽不足”?
以人體為“寒邪”所傷之故
【傷寒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然則,人之惡寒”,非獨“寒邪”傷於表而有;也有因“寒邪”傷於裡而造成
【傷寒論】: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正是“寒邪”傷於表、裡不同的表現

【傷寒論】: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根據【傷寒論】所記載,人體出現“惡寒”的原因只得一個,就是陽氣外走,裡陽氣微由於體內陽虛,故生寒意。這也就是真寒假熱的本質。

凡因外感風寒發熱、惡寒者,其人內陽必先為寒邪所傷;陽氣外走禦寒之時,裡陽無以生化;因此導致裡陽虛而生寒

如【傷寒論】所說“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這也就是冬病夏治,今天之人所說“天灸”的真諦所在

其實,中醫治療外感,若能明白“裡虛惡寒”這一道理,也就能真正明白以何法治療外感,絕無疑惑之理,也不會再被那些謬誤的醫理學說所誤
【黃帝內經.素問】: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如張仲景所說,治“外感”就如治“真寒假熱”,清熱瀉下的治法為之“”。只是逆治真寒假熱”,其惡果即見;逆治“外感”,其惡果則是隱而暫時未見。醫者當慎之!當以【內經】此話日夜警醒。
【黃帝內經.素問】: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若能明白治“外感”的真諦,也就能明白何為“陽病”,何為“陰病”,何為“少陰病”,張仲景為何用這些方藥治傷寒

若能明白治“外感”的真諦,也就能明白“補法”的真諦在那裡

【傷寒論】: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傷寒論】: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不行,濇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痺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


【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中醫千年之迷(23)

中醫千年之迷(23)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何謂陰不足?
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以上是【傷寒論】對發熱(或發燒),惡寒的解釋

【傷寒論】的解說,與我之前所說的“人體一氣”、“自汗”、“盜汗”、“虛熱”是一致的

人為何會“發熱(發燒)”?
【傷寒論】:陰脈不足,陽往從之;」

何為“陰脈不足”?
陰脈是指“陰寒之氣”?還是指“裡氣”?
【傷寒論】: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在這裡,【傷寒論】已說明,陰脈是“尺脈”;“尺脈 弱就是陰不足的表現

然則,這一明明的解釋“陰不足”,正是成了千百年無知者的絆腳石,成了中醫治療上的混亂,使中醫藥成了千百年的謬論

為何如此說?

因為千百年以來,絕大多數的醫家將“陰不足”曲解成了“體內陰寒之氣不足”。因為此等人不了解“陰陽本為一氣”的真義,也不明白人體內根本就沒有“陰寒之氣”。
甚麼人的體內有陰寒之氣?
就是為寒邪所傷之人,和死了的人。

我可以告訴你,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一個“平人”的體內本無陰寒之氣;只有“虛人”為陰寒之氣所侵,導致身體虛寒一個“平人”的體內只有陽氣,並沒有陰寒之氣陽氣滅絕,人也死了

【傷寒論】: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因此,“陰不足”是指裡面的陽氣不足,並非陰寒之氣不足。因裡氣不足,無力往外、往上宣發;又因體表為寒邪所束,導致陽氣郁於表;更甚者往內下陷。外、內兩氣相撞,致使熱產生體內,發熱更甚。這就是“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的意義。

人體不同發熱的程度,受著以下不同的因素影響:
1.     裡面陽氣(陰氣)的強弱;
2.     體外寒邪之氣的強弱;
3.     寒邪束困人體的深淺;
4.     陽氣郁於人體的多少

若能明白人體發燒的機理,又能明白導致發燒程度的因素,才能真正明白如何治療熱病(發燒),有把握的面對疾病

但後世醫者多有誤解【傷寒論】的原意,以苦寒清熱之藥治療熱病(發燒);卻不知越是用苦寒清熱之藥,使得體內陽氣越衰,寒邪束困人體越深,雖有暫時熱退之時,往往入夜再次發燒,甚則拖延日久,致使氣血日衰,寒邪深入五臟六腑

所以,【傷寒論】: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是其意也

張仲景也鄭重的提醒醫者,表未解不能以清熱攻下之法;不然,則會病變叢生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而治療熱病(發燒)的重點在於溫裡陽(陰氣)而散外寒。這是最有效,又最直接的治療方法。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絕大部份患外感的病人,喜歡臥在西醫院裡無奈地等著死亡,或是病入膏肓的來臨可悲呀!

人為何會“惡寒”?

【傷寒論】:陽脈不足,陰往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