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中醫千年之迷(21)

中醫千年之迷(21)

【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張仲景治病,是否沒有出現任何不良的效果?

從以上例子看來,也有他難以估計的不良效果;只是他知道如何去處理這些不良的效果。要知道,自古以來,中國人所要的是一位中醫,並不是要一位神醫。只是中國人喜歡道聽途說和相信傳聞,結果是滿街神醫,遍山神仙。可悲!

謹記,“醫”這樣東西是難於學習的,不是道聽途說就可以明白的,也不要胡亂相信坊間對中醫藥的傳聞;這不但對自身無益,連親人和朋友也得給你害死。

【黃帝內經】: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這是【黃帝內經】對醫者的要求,是多麼的高,比現代西醫學的要求還要多得很

如果你自問對中醫藥有多了解,你當首先自問對西醫藥有多了解一個對容易學習、容易明白,又貼身的西醫藥都不能明瞭,說自己能明白中醫藥,不是荒謬嗎!

根據以上用“大青龍湯”的治療,因為病人有裡熱的緣故,所以病人有心煩裡熱的情況

【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

你看,張仲景是如何治療裡有郁熱?
這郁熱就是世人所說的“熱氣”
世人治“熱氣”的方法就是清熱瀉火,也就是用苦寒清熱之品,廣東人口中所說的“涼茶”。

難道張仲景不懂得用苦寒藥物嗎?
世人一見醫者用麻黃、桂枝、薑、大棗治療有裡熱的病症,往往就會自作聰明,加以批評,甚至於自行修改藥方或是停服藥方當病人服藥後“汗出多者”,更是歸咎於醫者用藥過於溫熱

為何使用大青龍湯可以導致“汗出多者”?而這現象在麻黃湯卻不常見

這就是懂得醫藥的醫者與無知世人的見解分別
不懂醫的世人只求一時之快,希望以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去其不適的感覺,卻不知造成裡熱的病因所在;結果是越是清熱,郁熱越深
【黃帝內經.素問】: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其實,所有的裡熱都是由外感風寒困於表所致所以,張仲景以大青龍湯解裡熱“煩躁”的主法是解表之風寒,藥用“麻黃湯”方的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為主藥,以石膏暫時清其過多郁熱為輔,再以生薑、大棗制約石膏之寒,助辛溫解表之力
因此,治郁熱在裡的根本主法在於散解風寒,不在於清瀉裡熱清瀉裡熱只是一種暫時舒緩不適症狀的手法;若是表之風寒未散,只用清瀉裡熱之法,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引邪深入”
【傷寒論】:「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傷寒論】:「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由於熱為寒所困,熱郁於裡,所以出現“微盜汗”和“汗出多”的現象

然則,寒氣束於腸外,可導致腸生瘜肉,或是腸癌
【黃帝內經.靈樞】:「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
因此,如【內經】所言,導致腸、胃癌等真正的元兇應該是寒氣(病毒)


【黃帝內經.靈樞】:「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