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中醫千年之迷(15)

中醫千年之迷(15)

中醫的經絡是甚麼?在哪裡?

在中醫來說,經絡是一只能用,卻摸不著的謎團;對西醫和現代人來說,更是謎中之謎

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和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中,看看經絡的真正面目

【黃帝內經】: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陽明脈關係到頭面的榮華,因此,陽明脈衰,可導致面焦、髮墮
通過了解十二對腦神經,負責頭面表面的有兩條神經,就是三叉神經和面神經;當這兩條神經受損,面將焦,頭前2/3的髮將脫
而三陽脈衰於上,只是將其範圍和嚴重性擴大了,整頭項都出了問題;不但是頭前2/3脫髮,頭後1/3的髮也開始白凡十二對對腦神經所管轄在上的範圍都有可能開始出現問題

頭面是中醫學手、足6條陽經會集之處;因此,也被稱為陽氣最盛之部位當人體體虛而陽氣不足時,往往也只有頸頭以上能出汗,出的大汗淋漓
為何如此?

難道中醫學所說的人體還有另一種結構嗎?

不是的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人體臟腑、經絡結構,就是今天現代西醫解剖學看到的東西只是中國古人在臨床上看到人體外在的表現,外在表現和臟腑的聯繫,要比現代人遠勝得多
由於外在表現和解剖學的臟腑聯繫在一起的緣故,這一聯繫,也使得中醫學的臟腑遠遠超出了解剖學臟腑的範圍,成了醫學史上的謎團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臟腑,主要以人體外在的表現來闡釋內在臟腑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於解剖學的臟腑功能,這也是經脈與臟腑的關係所在的原因

以經絡來說,只是人體表面的穴位,在中樞神經系統聯繫的表現;在人體表面並沒有一條實在聯繫任何穴位的經脈。所以,任你的解剖學如何先進,也是永遠找不著經脈的存在這些經脈縱然是出現在中樞神經系統,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也是沒有一條實質經脈的存在其存在的形式只在於不同神經元彼此傳遞訊息的關係

你可能會說,在針灸的時候,真的感受到一股氣由一穴位沿著經絡傳到另一穴位。這又如何解釋?

【傷寒論】:「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金匱要略】「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由少腹上衝心,或是從小腹上衝咽喉
奔豚”是甚麼?
奔豚”就是一股氣病人感到一股氣從小腹上衝咽喉

難道真的有一通道,可讓一股氣從小腹上衝咽喉嗎?
奔豚氣”雖然走在任脈上,實際上,卻沒有這一實質的經脈存在於人體咽、胸、腹之間

哪到底是甚麼回事?

老實的告訴你,“奔豚氣”真正走過的途徑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只是那些中樞神經細胞的刺激投射到軀體上相應的涉及部位而已
就以燒針引致的“奔豚”來說,是由於針對中樞神經的刺激而引起的
至於反覆出現的“奔豚氣”,依本人臨床的觀察,其實是西醫學癲癇症的小發作

因此,一條經脈在人體上是由不同部位或系統的感受神經所組成,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形成一條有聯繫的經脈

依本人的觀察推斷,人體所有經絡應該分佈在十二對腦神經的發源處,也就是橋腦、延腦(腦幹部位)

【黃帝內經】: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傷寒論】:「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傷寒論】:「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傷寒論】:「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傷寒論】:「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傷寒論】:「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傷寒論】:「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陽脈為何會衰於上?
只有防止三陽脈衰於上,才能真正防止脫髮、白髮、和面容衰老的老化現象
在上的三陽脈是甚麼?

不就是十二對腦神經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