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中醫千年之迷(11)

中醫千年之迷(11)

8對前庭蝸神經分為兩支,分別負責人體的聽覺和肢體的平衡。

當人體感受了風寒(病毒)時,為何會感覺頭暈
甚至於天旋地轉,出現了俗稱的“耳水不平衡”;又或者因感冒後而出現耳鳴,
嚴重的甚至於耳聾?

原因並不複雜,就是第8對前庭蝸腦神經為風寒(病毒)所傷傷及平衡分支的,可導致耳水不平衡的症狀;就如風寒(病毒) 傷及第7對面神經導致面癱一般。
如果是傷及聽覺分支,輕者則導致耳鳴,重者可導致耳聾。

這兩種疾病,在中醫來說,治療初起的病,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過,當病患的時間長了,或是被西醫使用過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後,後果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了。在這種的情況下,原本簡單的病症,也就變成了中醫學所說的“壞病”。

原因何在?
因為神經細胞已經受損太深。
然而使用過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縱然即時症狀有所舒緩,卻留下了後患無窮的禍根因為發炎機制是人體自我清除病毒的機制,若受到類固醇的抑制,或是消炎止痛、退燒藥的干擾,則中斷了或是干擾了人體清除病毒的行動病毒將會繼續停留在神經細胞內,或是將病毒播散到其他組織。

因為沒有能力發炎,縱然病毒擴散全身,病人也不自覺有病。這種誤解以為自己身體健康而沒有生病的人,當他們身上突然出現了後期癌症時,往往都會大吃一驚。不禁會問“為何平日好好的身體,為何突然會出現後期癌症?”
其實,這些人的身體並不健康,只是他們身體發炎的能力不健全,導致長期失去了由發炎機制導致的不適,就是發燒、紅腫、熱痛的現象。

【傷寒論】:「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醫聖張仲景為何如此說?
因為發燒就是人體整體發炎的機制,是用以解除風寒(病毒)的自我保護機制。

在中醫藥中,也有類似類固醇作用的藥物,就是清熱藥
清熱藥和類固醇類藥物都是後世所稱“虛火”的製造者
為何?

現代許許多多西醫學認為無藥可治的疾病,本來就不是絕症。只是無知的人不知病之所起,胡亂治療,將可治的小病變成了絕症。
扁鵲不是神醫,只是他通曉【黃帝內經】的理論而已

而人為何年紀越大,耳目和其他器官的功能為何越差?
其歸根究底都以風寒(病毒)積聚越重的緣故


9對的舌咽神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