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中醫千年之迷(22)

中醫千年之迷(22)

自古以來,歷代中醫對陰陽的概念都有錯誤的理解這種錯誤的觀念,到了現代的中醫更是因循守舊,除了不求甚解,更是以錯為對的應用到臨床上這種錯誤的觀念可謂為禍蒼生,使得群病百起,夭折短壽,病伏終身

【黃帝內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陰陽這東西,根據【內經】的闡釋就是“相對論”而已;然則,後世醫者卻將其曲解成“陰”等同於“寒涼”,“陽”等同於“溫熱”這種觀念實在是不要得,不然,將走進歧途,導致診治錯誤百出,前後互相矛盾

【黃帝內經】中那套中醫理論本是合乎邏輯,又沒有任何矛盾的完整醫學理論;只是後學的人以自己偏隅的思維,強解【內經】的理論,最終理解不了,強行將自己偏狹的見解來解釋【內經】,誤導後世的學者

就以“氣”之陰陽來說,如【內經】所說,人“氣”本於一,其陰、陽之分只在於其所處的位置和動態而已
因此,“陰氣”者,不是單說其“氣”是陰寒之氣;是指其“氣”處於人身之裡、人身之下,其動向從內走外者
“陽氣”者,不是單說其“氣”是陽熱之氣;是指其“氣”處於人身之外、人身之上,其動向從外走內者

【黃帝內經】: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天真是不足於西北,地真是不滿於東南嗎?
古人的智慧又豈會不知天地的擺設?

【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古人並不是說天地宇宙的道理,只是以東西、南北不同的地勢來解說天地陰陽之道而已

人體“氣” 之運行,除了由內而外,也有從左而右的道向;因此,“氣”在左者將聚於上,“氣”在右者將聚於下“氣”之陰陽者,只是說明了“氣”之上、下而已,並不是說有兩股不同的陰陽“氣”

人之存活只憑一“氣”,是有動態之“氣”當人死之時,這“氣”也就停止了運動因此,在活生生的人體裡,何以會有陰寒不動之“氣”?

【黃帝內經】: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黃帝內經】: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在整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論“氣”之陰陽者,絕大部份都是指其位處而言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以上所寫的就是“氣”位處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