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中醫千年之迷(23)

中醫千年之迷(23)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何謂陰不足?
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以上是【傷寒論】對發熱(或發燒),惡寒的解釋

【傷寒論】的解說,與我之前所說的“人體一氣”、“自汗”、“盜汗”、“虛熱”是一致的

人為何會“發熱(發燒)”?
【傷寒論】:陰脈不足,陽往從之;」

何為“陰脈不足”?
陰脈是指“陰寒之氣”?還是指“裡氣”?
【傷寒論】: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在這裡,【傷寒論】已說明,陰脈是“尺脈”;“尺脈 弱就是陰不足的表現

然則,這一明明的解釋“陰不足”,正是成了千百年無知者的絆腳石,成了中醫治療上的混亂,使中醫藥成了千百年的謬論

為何如此說?

因為千百年以來,絕大多數的醫家將“陰不足”曲解成了“體內陰寒之氣不足”。因為此等人不了解“陰陽本為一氣”的真義,也不明白人體內根本就沒有“陰寒之氣”。
甚麼人的體內有陰寒之氣?
就是為寒邪所傷之人,和死了的人。

我可以告訴你,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一個“平人”的體內本無陰寒之氣;只有“虛人”為陰寒之氣所侵,導致身體虛寒一個“平人”的體內只有陽氣,並沒有陰寒之氣陽氣滅絕,人也死了

【傷寒論】: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因此,“陰不足”是指裡面的陽氣不足,並非陰寒之氣不足。因裡氣不足,無力往外、往上宣發;又因體表為寒邪所束,導致陽氣郁於表;更甚者往內下陷。外、內兩氣相撞,致使熱產生體內,發熱更甚。這就是“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的意義。

人體不同發熱的程度,受著以下不同的因素影響:
1.     裡面陽氣(陰氣)的強弱;
2.     體外寒邪之氣的強弱;
3.     寒邪束困人體的深淺;
4.     陽氣郁於人體的多少

若能明白人體發燒的機理,又能明白導致發燒程度的因素,才能真正明白如何治療熱病(發燒),有把握的面對疾病

但後世醫者多有誤解【傷寒論】的原意,以苦寒清熱之藥治療熱病(發燒);卻不知越是用苦寒清熱之藥,使得體內陽氣越衰,寒邪束困人體越深,雖有暫時熱退之時,往往入夜再次發燒,甚則拖延日久,致使氣血日衰,寒邪深入五臟六腑

所以,【傷寒論】: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是其意也

張仲景也鄭重的提醒醫者,表未解不能以清熱攻下之法;不然,則會病變叢生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而治療熱病(發燒)的重點在於溫裡陽(陰氣)而散外寒。這是最有效,又最直接的治療方法。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絕大部份患外感的病人,喜歡臥在西醫院裡無奈地等著死亡,或是病入膏肓的來臨可悲呀!

人為何會“惡寒”?

【傷寒論】: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