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中醫千年之迷(17)

中醫千年之迷(17)

陰陽、氣血是甚麼?

陰陽,是中國古人思維的方式,是相對論的始祖
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宇宙萬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是沒有單獨絕對的事物

【黃帝內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中國人的陰陽理念本源於【易經】。【易經】將宇宙萬物都概括於六十四卦中。

在【易經】中,宇宙只有兩次殺那間的時刻處於純陰和純陽的狀態。分別是整個宇宙由一點純陽(即乾卦)生化出來之時在“乾”未出現之前,也就是未有這宇宙之前,應該處於絕對無的狀態(即坤卦)。然則,在【易經】中所說的“坤”,基本上是指由“乾”所轉化而成的有形物質宇宙這一規律,可從十二月卦的規律中推衍出來
【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易經】所說的都是由“乾”所創造的世界;因此,混沌也成了“坤”的現象。

中國古人明白到,在有形的宇宙中,要得穩定存在,都必定是處於陰陽平衡原子的存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原子的陰陽只要有所不平衡,輕者可發生化學反應,重者則會發生物理反應(核反應)

【黃帝內經】:「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何謂“陰氣”?
何謂“陽氣”?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其實,在這裡【黃帝內經】所說的“陰氣”和“陽氣”都是同一種東西,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在裡者稱為“陰”,在外者稱為“陽”。
在外之氣以固表為用,所以說“陽密乃固”在內之氣不可積聚過多,不然就會出現裡熱裡熱者,氣往外散,人體內的陰氣將會耗散受損,所以說“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也是“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之意

然而,陽強不能密”又是甚麼意思?
“陽強”者,氣熱在裡;“不能密”者,氣虛在外;故出現裡熱,外面腠理疏的現象,致使大汗淋漓,耗損體內“陰氣”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者,以人體裡面的“陰氣”不會積聚過多,而外面的“陽氣”能固密體表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的氣在裡外都能正常運作,所以能達到“精神乃治”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者,是甚麼意思?
如前面所說,人體只有一種“氣”,在內者稱為“陰”,在外者稱為“陽”人體的“氣”都由裡而生,往外而走所以說“陰在內,陽之守也”,是指在內之“陰氣”是在外“陽氣”的根源所在;“陽在外,陰之使也”,是指在外之“陽氣”是從內的“陰氣”而來

當“氣”絕之時,人體裡外、上下無所交泰,所以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也是人死亡之時

所為“陰氣”和“陽氣”這一觀念,是整個中醫學的根本所在不能通達明瞭這一觀念,便不能明白中醫是甚麼的一回事,在診斷治療上自然會出現瞎子摸路的情況

自古以來,不多人能明白“陰氣、陽氣”本是一氣的道理;不但不明白,還誤解歪曲了【內經】的本意;致使中醫醫理叢生,岐途百出,誤導後世,使習醫之人無從觸摸

張仲景是其中一個能真正明白【內經】之人,所以能寫下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因為這書中所寫的“辨證論治”,就是完完全全的灌通在這“陰陽本是一氣”的理論上

【黃帝內經】: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其實,寫【內經】之人唯恐後人不明,以“雲”、“雨”作為“陽氣”、“陰氣”的比喻,希望後人明白到“雲”、“雨”本為一物的道理

”,從今天的角度應怎樣去理解?

【傷寒論】:「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中,張仲景為何著重於“汗自出”、“無汗”的分別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