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中醫千年之迷(18)

中醫千年之迷(18)

【金匱要略】「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為何“汗大出”反而邪不去?
微微似欲出汗”反而風濕俱去?
哪到底是出汗好?還是不出汗好?

【傷寒論】:「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人體出汗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裡有餘熱,表陽氣不固,也就是表氣不足
【黃帝內經】:「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衛氣”是人體陽氣的另一稱呼,其意思是鞏衛人體之氣
【黃帝內經】:「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為何會出現“時發熱自汗出”?
因“衛氣不和”之故“衛氣不和”就是表陽不固之意,不但是表陽不固,其表氣還得時有下陷當“衛氣”不固而往裡下陷,就出現了時發熱自汗出”的現象這也是氣虛之人“自汗”和“盜汗”的機理


體表的陽氣從何而來?

【黃帝內經】:「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體表的陽氣從體內而來以中間為寒氣所阻,裡陽無以源源不絕的往外擴張,轉化為衛氣又因其人本為裡陽不足,致使寒邪深陷體內。故以“桂枝湯主之”,以充實人體裡面的“陰氣”,驅托寒邪而出,使陰陽無所阻隔,裡無餘熱積聚,“陰氣”得以源源不絕的往外走,轉化為陽氣固表

然則,甚麼是“氣”?

中國古人以眼看不見,但又感覺到其存在的東西稱之為“氣”
而在人體而言,“氣”就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無形東西

病毒在低於人體正常體溫(攝氏37)的情況下是最活躍的,因此,人受了風寒,那藏匿在人體的病毒就活躍了,活躍了的病毒干擾了神經細胞的正常運作,甚至於受損
在不同部位的神經細胞運作失常,則有不同氣虛的反應。例如:腦網狀激活系統(RAS)受病毒干擾而失常,可出現渴睡、疲倦、過度活躍、精神不能集中、失眠、睡眠不安、抽搐等等氣虛的現象;十二對腦神經受病毒干擾而失常,可出現頭、項以上的自汗、淚水多、口水多、腹瀉、流鼻水、清浠痰多、心悸、腹痛、腹瀉、頭項肌肉僵硬等等受風寒的現象;至於身體、四肢的自汗,則由於脊神經或是交感神經受到病毒干擾而致,也是虛寒的原因。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凡陽虛受風寒者,當以溫陽散寒,同時兼及固表,宜桂枝湯主之若是陽虛甚者,當加強溫陽之力,可加附子

【傷寒論】:「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溫陽不但可以散寒止大汗出,還可以解痙攣、治療腹瀉(下利)

陽虛者為何不用麻黃湯散寒

【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為何使用大青龍湯可以導致“汗出多者”?而這現象在麻黃湯卻不常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