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中醫千年之迷(24)

中醫千年之迷(24)

【傷寒論】: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何謂陰不足?
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人為何會“惡寒”?
【傷寒論】: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陽脈不足者,是指“寸口脈微”,也就是“陽不足
何為“陽不足”?

陽不足的原因:
1.  陽的生化出了問;
2.  陽氣受到寒氣的耗損;
3.  陽氣外散過度

“氣”以在表、在上為之“陽”。也就是說在表、在上之“氣”不足
人之“氣”本由內()走外,從下()走上;這種走勢的“氣”,稱之為“陽氣”

為何會出現“陽不足”?
以人體為“寒邪”所傷之故
【傷寒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然則,人之惡寒”,非獨“寒邪”傷於表而有;也有因“寒邪”傷於裡而造成
【傷寒論】: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正是“寒邪”傷於表、裡不同的表現

【傷寒論】: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根據【傷寒論】所記載,人體出現“惡寒”的原因只得一個,就是陽氣外走,裡陽氣微由於體內陽虛,故生寒意。這也就是真寒假熱的本質。

凡因外感風寒發熱、惡寒者,其人內陽必先為寒邪所傷;陽氣外走禦寒之時,裡陽無以生化;因此導致裡陽虛而生寒

如【傷寒論】所說“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這也就是冬病夏治,今天之人所說“天灸”的真諦所在

其實,中醫治療外感,若能明白“裡虛惡寒”這一道理,也就能真正明白以何法治療外感,絕無疑惑之理,也不會再被那些謬誤的醫理學說所誤
【黃帝內經.素問】: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如張仲景所說,治“外感”就如治“真寒假熱”,清熱瀉下的治法為之“”。只是逆治真寒假熱”,其惡果即見;逆治“外感”,其惡果則是隱而暫時未見。醫者當慎之!當以【內經】此話日夜警醒。
【黃帝內經.素問】: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若能明白治“外感”的真諦,也就能明白何為“陽病”,何為“陰病”,何為“少陰病”,張仲景為何用這些方藥治傷寒

若能明白治“外感”的真諦,也就能明白“補法”的真諦在那裡

【傷寒論】: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傷寒論】: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不行,濇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痺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


【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